当代最前卫的“艺术家”
王尔德在《谎言的衰朽》中曾说:“艺术有独立的生命,正和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。”
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绝不会想到,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没有独立生命和思想的AI,已经开始大张旗鼓地进攻被人类视为“心灵高地”的艺术界了。
上个月,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场艺术博览会上,一幅名为《太空歌剧院》的作品勇夺数字艺术类别冠军。
这幅画气势恢宏、笔触细腻,颇具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·莫罗的风采,唯一的问题是:这不是人画的。
〓《太空歌剧院》组图
这幅画的真正作者是AI绘画工具Midjourney。
同样在今年,一幅名为《埃德蒙·贝拉米画像》的AI画作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0多万美元的高价。
AI的惊艳表现使艺术圈大为震动,不少人惊呼:AI绘画元年已经到来。
不过,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“新纪元”。
AI绘画元年正式到来?
《太空歌剧院》获奖不到两天,网友的负面评论就已经炸开了锅。
“AI已经智能到会玩艺术了,而且比人类艺术家玩得还溜,这不是惊喜,简直是惊吓。”
〓 在推特上,有的人类艺术家气到怒喷脏话,这波吐槽已经获得了8万 点赞,1万 转发
〓 也有的选择深夜emo,发帖询问自己会不会饭碗不保。
还有人为AI作画大鸣不平:1839年照相机被发明之时,法国艺术家保罗·德拉洛奇也曾宣布:“绘画已死”,可是时至今日,摄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,谁还能说绘画已死?
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众声喧哗中,AI技术的运用已经在人文艺术领域大爆发。
杰森·艾伦使用的绘画工具Midjourney只是众多AI绘图软件中的一款,OpenAI 公司的“DALL-E”、谷歌 Brain 部门的“Imagen”和“Parti”、微软的“NUWA-Infinity”……各式各样创作风格的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。
用这些工具创作的绘画,则显现出了十分惊人的想象力。在一些成熟的AI画作中,建筑场景的恢弘感以及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人类画师。
〓 日本网友@tarte《失落的黄金城》
〓 @Simon_阿文《一片向日葵花海在星空下闪烁》
〓 非洲赛博朋克巫师
〓 戴盔甲的狼骑士,来自@Web3天空之城
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,AI绘画似乎已经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中最微妙的“氛围感”。
在这组主题词为“带有狭长走道的迷宫般老城市建筑”的作品里,破败狭长的街道笼罩在憔悴的黄昏里,向着不知名的远处无限延伸,透出几分伤怀的诗意,很难说这仅仅是色块交叠的结果。
〓 来自@Web3天空之城
除了这些正儿八经的艺术创作,AI绘画更引发了一波创作狂欢,不搞艺术的网友也闻风而动,开始用AI生成的各种梗图。
〓 网友@我是9527号演员利用AI创作的《被外星人攻占的巴黎圣母院》
〓 几何抽象画风《下跌的A股》
〓黑人小哥团队服务到位,一路把人送到赛博空间
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调教AI,面对脑洞大开的指令,AI产出了不少“好怪哦,再看一眼”的鬼畜画作。
AI绘画,比你想象的难一万倍
与高水平相对应的,是AI绘画的低门槛。
Midjourney、Disco Diffusion等AI绘画工具,已经实现了傻瓜式操作:只要输入一段文字,AI就能自动生成相关的图片。
如果想让AI画一只猫,首先要让它理解什么是猫。
对人类来说,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。不过,教会AI认猫,却一度难倒了全世界的AI科学家。
2012年,Google两位大名鼎鼎的AI大神吴恩达和Jef Dean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实验,他们联手使用1.6万个CPU训练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学习网络,目的就是让AI理解上面提到的问题:什么是猫?
当时他们使用了来自youtube的1000万张猫脸图片, 1.6万个CPU整整训练了3天, 最终得到的模型, 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猫脸。
10年之后的今天,AI已经能够理解“中世纪铠甲骑士猫”这样的异次元生物了。
不过,AI绘画的基本原理依然没有变:通过大量学习,识别绘画中的对象以及风格。
调教出一张合格的AI画作,需要学习模型收集成千上万张图片素材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,并经过反复的参数修改。
既然AI作画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素材,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来了。
使用调教后的AI进行作画,算不算是对前人作品的剽窃?而当这种通过模仿得到的画风越来越逼真时,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是否会陷入被替代的危险?
对于许多艺术家和画师来说,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临摹、练习、思考,才建立出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题材与风格,在AI面前,这些努力看起来不值一提。通过对莫奈作品的深度学习,电脑可以在1分钟内生成一张“莫奈式”的作品。
人类艺术家苦苦求索的艺术奥秘,在AI那里不过是0和1组成的字符串而已。
而且,AI不需要思考、不需要休息、不会闹脾气……
AI替代人类,已经不是一个假设,而是所有人类艺术家面临的现实难题。
艺术已死?别说的太早
比起AI导致的失业问题,有些人的忧虑更加深远:AI会杀死艺术吗?
〓 “我们这一代人眼睁睁地见证了艺术的消亡。如果在机器的冲击下,连最需要创意的艺术工作都不安全,其他高技能的工作也岌岌可危。到时候,我们还有什么?”
人类学习绘画,同样是从模仿开始,经过大量的重复训练,才能逐步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,这个过程和AI的机器学习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。
我们都学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吧?也许,AI只是把这个过程加速了成千上万倍。
2017 年 7 月,Facebook 联合罗格斯大学和查尔斯顿学院艺术史系,开发了一种名为创造性对抗网络 (CAN, 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)的AI模型。
学习了八万张西方古典绘画之后,研究者称:“它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美学意识。”
在2016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,研究者把CAN创作的作品混入了展区,调查问卷显示,59%的观众分不出来AI和人类的作品。要知道,这些都是审美水平相当高的观众。
当AI可以乱真,艺术家的价值在哪里?
实际上,艺术被宣告死亡,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在照相机发明的时候,就已经有人讲过同样的话:“人只不过按了一下按钮,机器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。”
〓 摄影作品《莱茵河2号》,拍卖价433万美元
照相机只需1秒钟的曝光时间,就能创作出比一切画家更逼真的影像。
当然,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,绘画并没有消亡。
对于AI替代人类的忧虑,AI绘画厂商Midjourney的创始人曾经回应:
我认为艺术家不仅仅是关于图像的产生者,艺术往往是关于故事和情感的,而AI没有故事和情感,AI创作的影像的叙事来源于使用它的人。
贝壳皆来自大海,但海洋非造物者。美石皆来自川河,但河流非孕育者。这套系统并无创造的能力,但美可以来自其中。AI绘画本质如同行云,它并无任何主观的意愿。
正如画笔之于绘画,钢琴之于音乐一样,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只是一种创造的工具,而不是创造者。它的创造潜力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。
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就表示,他们旗下的AI绘画工具DALL-E已经吸引了118个国家的3000多名艺术家。
看来这些艺术家都深谙一个道理:当机器代替工人的时候,只有一种人不会失业——操作机器的人。